六年磨一剑!智合新材从“卡脖子”到“领跑者”的跨越之路

作者: 智合新材
发布于: 2025-07-01 11:00
分类: 企业动态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当下,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新材料产业正以年均16.8%的复合增长率高速发展,2024年总产值突破8万亿元,预计2029年将攀升至16万亿元,中国新材料产业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这片蓬勃发展的蓝海之中,中国军民融合战略的纵深推进,正催生出一批以技术穿透力打破产业边界的标杆企业。

以智合(深圳)新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合新材”) 为代表的杰出企业,正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积极的市场开拓,成功实现经济价值的重大破局。

1.军民融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赛道

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这一战略为新材料企业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军民两用材料作为关键载体,一头连接着尖端军事装备的升级需求,一头撬动着万亿级民用市场。

虽然国家大力鼓励“民参军”,但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沉淀周期往往非常长,往往面临着隐形门槛:军工级品质要求极高,技术验证优化往往耗时数年;获取“军工三证” 及维持认证体系需要巨大的管理投入;军用技术民用转化更是面临成本重构、规模化生产适配、民用标准匹配等诸多难题。

“新材料产业没有弯道超车,只有换道领跑。”智合新材创始人如是说。军民融合赛道上,技术沉淀周期长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考验着企业的战略耐性,也筛选出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参与者。他认为只有具备强大研发能力与市场敏锐度的企业,才能在这条赛道上站稳脚跟。

自2018年创立以来,智合新材始终紧密围绕国家航天航空强国战略,深耕高端装备及相关领域的材料研发,全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

公司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将军用前沿技术拓展至民用市场,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军民两用材料研发领域,智合新材成果斐然,不仅显著增强了军事装备的作战效能,还为医疗、电子、环保等诸多行业带来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2.硬核实力:构建技术创新护城河

作为少数“军工三证”齐全的民营企业,智合新材不仅获得装备承制资格,更通过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连续多年被评选为深圳市发改委重大项目、深圳市工信局重大工业项目,并已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智合新材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形成了以深圳总部、景德镇分公司、景德镇先进陶瓷研究院为核心,“一平台、一中心、两基地”为支撑的完整体系。

公司自建有功能齐全的力学实验室、湿热实验室、微波暗室等实验室,并建有先进陶瓷材料的失效分析检测中心,获得了CMA认证,拥有扫描电镜 (SEM)、紫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岛津万能拉力试验机、工业CT机 (可无损检测 1.5 米构件)等60 多台套仪器设备,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在研发成果方面,智合新材成绩斐然。在军工科研领域,公司携手航天院所等权威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从2018年研制低成本高马赫天线罩、2019年研制轻质低成本高透波的天线罩,到 2022 年开发多功能耐热震高可靠性复合材料机体身,一系列技术突破不仅助力军事装备升级,更为民用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在产学研合作上,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及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的研发资源,在景德镇当地政府支持下,建立先进材料研究院,孵化10多个先进材料项目,覆盖航空航天、通讯及半导体等多个领域。

公司深耕航天航空、能源装备等关键领域,依托“一平台、一中心、两基地”的产学研体系,已实现国防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并逐步向民用高端装备、核电能源等领域拓展。

3.跨界赋能:技术转化释放经济价值

智合新材的创新不仅局限于军工领域,更在于其成功实现了军用技术的民用转化。以陶瓷基复合材料为例,该材料从“航天天线罩”跨越到“新能源电池防火层(热障板)”,跨越的不仅是技术参数,更是完成了从军工到民用的产业逻辑转换。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智合新材研发的陶瓷基防火阻燃材料,凭借超高温耐受、轻量化等特性,为电池安全防护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其密度低至1.7g/cm³,既能有效阻止热量传递,防止串联性爆燃,又能为电池包减重,优化续航能力,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首选材料。

在低空航空领域,智合新材的陶瓷基防火阻燃材料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随着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池安全防护的要求日益提高。智合新材的材料既能为 eVTOL飞机电池外壳减重,又能在热失控情况下保护车辆及乘客安全。

智合新材积极布局生物材料领域。陶瓷髋关节高度依赖进口,德国赛琅泰克全球占有率达95%,国产替代空间大,陶瓷髋关节面临“卡脖子”风险。智合新材正在研发纳米陶瓷股关节技术优势,有望实现国产替代,打破国外垄断。

智合新材以六年磨一剑的定力,将航天陶瓷的“硬核基因”注入新能源与低空经济的澎湃浪潮,诠释了“军技民用”如何跨越周期鸿沟,释放巨大经济价值。

智合新材在先进陶瓷材料领域的深耕细作,不仅在军工领域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满足了国防安全的战略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成功地将先进技术拓展到民用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低空航空等多个领域,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价值。

随着军民融合战略的持续推进和全球对新材料需求的不断增长的双重背景下,智合新材凭深厚技术、完善布局和强大市场开拓能力,有望在新材料领域保持领先,或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创造更大的价值。

同时,智合新材的发展模式为新材料企业投身军民融合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思路:企业唯有坚定不移地秉持技术创新理念,以军工品质为标杆打造民用精品,秉持长期主义精神跨越经济周期,才能在服务国防安全的同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推荐文章

  • 05-21 2025
    智合新材
     2025年5月16日,第三届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届大会以“融合共进 向新聚力”为主题,吸引1500余家企业参展,设置10余个主题展区,集中发布4000项先进技术成果、193项需求清单,并签约45个转化项目,为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化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  作为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先锋,智合(深圳)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携多项军民融合创新成果亮相展会。公司深耕航天航空、能源装备等关键领域,依托“一平台、一中心、两基地”的产学研体系,已实现国防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并逐步向民用高端装备、核电能源等领域拓展。  展会期间,智合新材展位集中展示了其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场景。例如,公司自主研发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凭借耐高温、良好的强度、耐热震及介电等特性,不仅应用于某型航空航天部件,还通过技术转化推出了相关民用产品,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双向赋能。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材料研发与制备严格执行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其技术成熟度达到军工项目标准。  展会期间,深圳市军民融合办副主任马天宇...
  • 04-30 2025
    智合新材
    在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安全始终是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 - 2025)正式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 此次新国标的修订,对电池热扩散测试、底部撞击测试以及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强制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安全升级倒逼行业洗牌。在这一背景下,智合(深圳)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研发的陶瓷基防火阻燃材料,为动力电池的安全防护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有望在行业变革中脱颖而出。 新国标挑战:行业安全标准再升级 新国标的实施,无疑给电动汽车电池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修订后的热扩散测试,技术要求从此前的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且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这一变化意味着电池在热失控情况下,不仅要能够及时报警,更要具备更高的防火防爆能力,确保乘员的生命安全。 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在实际使用中,电池底部...
  • 04-25 2025
    智合新材
    在特种陶瓷材料领域,碳化硼(B4C)以其独特的高硬度、低密度、耐高温及中子吸收能力,成为国防军工、核能等关键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智合(深圳)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在碳化硼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技术,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以下将从技术创新、生产能力与行业应用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智合新材在碳化硼领域的专业实力。 技术创新:低温烧结粉体技术引领行业变革 传统碳化硼粉体烧结工艺通常需要在2200℃的高温下进行,这不仅能耗巨大,而且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同时大尺寸陶瓷板烧结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开裂问题。智合新材针对这些行业痛点,成功研发出新一代低温烧结专用造粒粉,实现了碳化硼烧结工艺的重大突破。     通过纳米包覆改性技术,智合新材的低温烧结粉体在保证硬度等指标的前提下,将烧结温度从2200℃降低至1950℃,能耗降低35%,烧结周期缩短30%。这一技术革新不仅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解决了大尺寸陶瓷板烧结易开裂的行业难题。 在性能方面,智合新材的低温烧结粉体表现出色。其粉体纯度高达≥99.8%,成型陶瓷板硬度达35...